灵就宫灵活用工是稳就业的重要环节
2021全国两会已经闭幕,两会精神仍然会在“十四五”期间持续传递下去。本次两会中,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年就业的预期目标——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,城镇调查失业率5.5%左右。稳就业依然是“十四五”期间的主旋律,是保障人民生活的主要手段。
自疫情爆发已过去一年,我国用工市场遭受到了严重的震荡,企业同员工齐心协力、共克时艰,抵御住了本轮重大的考验。疫情期间,各地加大稳岗扩招的力度,给予企业大量扶持。此外,“灵活用工”、“共享用工”等模式也给稳就业、保民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,使得就业形式多元化健康可持续发展。
具备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、开源节流、弹性时间、风险规避等特点的“灵活用工”是稳就业的重要路径。一、“灵活用工”进一步激发社会创造力
深化市场经济改革、提升各要素配置效率,需要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流动。"灵活用工"天生有着“链接”的性质,是促进要素间自主有序流动的重要方式,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。
去年受到疫情影响,我国的制造业整个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,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工人难以到岗等的人力资源难题。此时,“灵活用工”便成为了企业之间用工共享员工、合作调剂、解决用工矛盾的首要选择。
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分散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并交易,借此提升人力资源的使用质量和效率,这是“灵活用工”的关键模式,其两端对接的分别是共享经济平台企业和新就业形态人员。共享经济平台企业将分散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,并与需求企业合作交易,以此获得收入;而新就业形态人员则依托平台从事多元化灵活就业,从而实现双相互补、合作共赢。“灵活用工”可以增加就业机会、实现劳动力要素充分流动。
此外,促进职业证书互通互认,也可以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流动。因此,为推动“灵活用工”模式发展,需要积极探索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学历证书互通互认,进一步打破地域、户籍、档案、人事关系等限制,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、社会组织、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。
对此,国内一些省市已经作出积极探索,比如福建省出台《关于印发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》,提出了2021年6月底前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信息全省范围内跨地区在线核验,鼓励地区间职称互认,为降低市场准入、带动就业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。二、承揽协议信息需要明确
从疫情下企业间的共享用工,到逐渐常态化的用工形态。今后可以预见,“灵活用工”极有可能成为更加完善的社会协作模式。然而目前的问题是,针对“灵活用工”专门的法律法规仍未出台。“灵活用工”是否能够改变企业与劳动者间的劳动关系?“零工”们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?“灵活用工”创新模式下的相关细则仍需要明晰。
上海市人社局出台的《上海市共享用工指导和服务工作指引》中指出,劳动力富余企业与劳动者应当遵循平等自愿、协商一致的原则,将劳动者安排到劳动力短缺企业工作,不会改变原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,原企业应当依法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。
针对劳动者借调期间的工资支付问题,业内人士表示,在借调期间工资支付的责任主体仍为原用人单位,但出借企业和借调企业可以约定,借调企业应按时将借调员工的工资结算给出借企业。
另外,企业与劳动者双方还可以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协商变更劳动合同。变更后的劳动合同,需要明晰工作岗位、工作内容、工作地点、工作时间、工作薪酬、劳动保护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。总的来说,尽管企业和劳动者间不需要签订正式劳动合同而是业务承揽协议等,但是仍应当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。三、积极探索“灵活用工”规范标准
“灵活用工”模式下的劳动者权益保护一直是舆论关注的重中之重,特别工伤等人身安全事故该如何处理的问题。对此,有专家指出劳动者在缺工企业工作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,用工企业和劳动者可按照《工伤保险条例》规定,由原企业承担工伤保险责任。同时,原企业与缺工企业也可以约定补偿办法,最小化事故影响、最大化劳动者权益保障。
对于灵活用工人员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,不但能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,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。当从业人员有培训需求的时候,原企业和缺工企业共同制定培训方案,针对不同工作性质的工种制定个性化培训内容。目前,网络教育等模式逐渐被社会接受,针对“灵活用工”群体的培训也可通过远程教育的形式在线开展,员工利用空余或碎片化的时间参与培训,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还能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。同时,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劳动者的线上培训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,符合条件的人群纳入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范围。
除此之外,还应当加强劳动者的权益保障。“灵活用工”模式目前最大的障碍在于灵活就业者权益保障问题,针对灵活就业者的社会保障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。在保险方面,要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社会保险缴纳服务,通过用户数据分析并结合保险类型来建立合理的保险方案,为其提供商业保险推荐、运营等服务。目前已有部分“灵活用工”平台联合保险机构推出了“新业态职业伤害责任险”等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商业保险方案,以补足社会保险的缺位。
2021年国家将出台更多更完善的政策来规范灵活用工市场,灵活用工模式还可以挖掘出更大的发展潜力,“灵活用工”也将在稳就业的大背景下大有可为。